◆青年会要闻
“在跨越中探索,在服务中前行”——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复会四十周年以来的服务探索之路
2021/1/5 10:19:25

在跨越中探索,在服务中前行

126日,上海基督教青年会会长陈新,总干事吴建荣,女青年会会长吴思恩,总干事申利民及副总干事、同工代表共同参与了由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女青年会全国协会主办,以坚持中国化方向,在创新中走进新的发展阶段为主题的中国青年会、女青年会恢复活动四十周年研讨会。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会长徐晓鸿,上海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局基督教处处长金文,上海市基督教教务委员会主席耿卫忠等也应邀出席。

会上,吴建荣总干事作为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总干事作了题为《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贡献》的工作报告。报告总结了自1980年恢复活动以来,中国青年会、女青年会,遵循党和政府的决策部署,从服务社会、造福人群的宗旨出发,在自身建设、社会服务和对外交流中所取得的各项成就。同时提出,身处新时代、新环境,青年会、女青年会人要继续秉承优良传统、弘扬爱国精神,深化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站位,加强自身建设、提升团体自信,创新工作模式、提高社会认可,服务国家战略、做好公共外交,为实现中国青年会、女青年会的更大发展,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做出更大贡献而努力!

上海基督教青年会钱铁铮同工作为年轻同工代表在会上发言。他回顾了自己对青年会从陌生、到了解、再到认同的经历,分享了自己对于青年会理念与追求的思考。他说,青年会人有着走出安逸的勇气和舍己奉献的魄力,在新的时代中,更要秉持爱国情怀,与时俱进,虚心学习,带着爱人如已的温暖,带着在最小的事上忠心的态度,持续地努力用生命影响生命。

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复会四十周年以来的服务探索之路

1980126日,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在中央统战部和上海市委统战部的批复和指导下,经历了十多年的关停,恢复开展服务了。这个历史上曾经的远东十大城市青年会之一,这个伴随中国社会筚路蓝缕发展及新中国的成立和发展的历史见证者,经受繁荣发展、暂时关停等各种淬炼后,此刻迎来了重生的春天。

四十年来,上海基督教青年会与党同心,与国同行,在党的各项路线方针的指导下,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保持着坚定的政治站位,用忠诚和专业把党的指导方针和国家的各项政策落实在各项具体服务和行动中,用继承和创新把团体的使命与宗旨在不断扩展的服务中呈现出来。

四十年来,上海基督教青年会与时代同步,与社会同行,踏着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敏锐地捕捉社会发展的各项需求,把充满爱心的服务写在中华大地上,敞开胸怀,拥抱时代的变化,回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推动团体在时代与社会的交相辉映中前行。

四十年来,上海基督教青年会秉承“服务社会、造福人群”的宗旨,用爱心,用良善,用信实,用公义等不断丰富和实践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上帝就是爱”的实践中见证了基督信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同频共振,走出了一条既坚守基督教价值理念,又符合本地实际的本土化发展之路。

一、从“拾遗补缺”出发的后来者

恢复活动之初,上海基督教青年会与其他的宗教团体一样,百废待兴。尤其是经历了文化大革命之后,社会上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基督教青年会的存在了。于是从1984年作为社会对外宣传的窗口的定位开始,上海基督教青年会不断在调整中发展,在发展中调整,逐步把团体的定位回到了基督教青年会运动的本旨上来,在社会动员中传递爱心。

1985年到1990年,在恢复活动过程中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围绕改革开放的主题,面向有基督教信仰或对此有认同的社会上层人士,举办各类与国际关系、经济发展等相关的论坛和讲座,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传播了很多新的社会发展的信息。尤其是当时最著名的上海论坛,成为了上海基督教青年会立足于上海这座刚刚改革开放的城市里的一张名片,一大批社会贤达、学者及其海外来宾在这个常设的交流平台上传递了城市建设与改革开放的最前沿的讯息,憧憬着社会进步发展的美好。

1991年到1993年,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开始引进艺术类教育的形式,提出为教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为社会带来更多的艺术声音服务目标,通过举办各种音乐欣赏、声乐、指挥培训,服务教会和社会上对音乐有爱好的人士。为刚刚恢复宗教生活的教堂培育了一大批指挥和唱诗班成员,开启了服务教会的航程。在服务社会中,上海基督教青年会为刚刚进入改革开放时代的社会大众开展音乐欣赏讲座,普及从古典到流行,从民族到现代的音乐代表作品,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于是,当时引领社会风尚的青年会音乐沙龙英语俱乐部计算机培训班、“老年茶室”等服务项目应运而生,既敏锐地捕捉着社会变化带来的服务新需求,也为青年会运动的更新发展孕育着无限生机。

二、走进社区广阔天地的使命更新

(一)社区服务的探路者

随着浦东开发开放的推进,“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管理理念逐渐为社会所接受,但是这些社会功能由谁来担当和承接并没有定论。1994年,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勇敢地走出了第一步,成为了社区服务的探路者,开始走出位于西藏南路123号的青年会大楼,进入社区,提出关注社会需要,建立社会联动机制,服务社会,造福人群。上海基督教青年会通过在社区举办各类生活类服务,满足社区的需要,构建邻里相爱的社群关系。其中对复旦社区老年茶室的托管,让团体初步触摸到了社区服务的样貌,让社会了解了公共空间的社会责任,这是全球化的青年会运动在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里的一次重大的本土化发展的实践和拓展。

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响应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提出的“要主动参与社会”的号召,逐步尝试把在机构内实施的服务扩展到社区去,建立社区服务点,这也是今天团体开展社区服务的雏形。上海基督教青年会以此为契机,开始确定了要“走出会所,扎根社区”的工作方向,并在1996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由社会团体管理的社区服务中心----罗山市民会馆。这既开了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先河,也开了中国基督教青年会运动参与社会管理和社会发展的先例,由此开始了上海基督教青年会融入社会,服务社区的快车道。

1997年到1999年,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在社区服务中提出以推动志愿者运动为方向的服务方针,在青少年、老年人服务中强化爱人如己和关心邻舍,助人自助,在造就志愿者队伍培养,服务于社区所有的人群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个倡导的提出,是对基于志愿者运动的青年会运动的一个本旨的回归,也是上海基督教青年会恢复活动以后,从志愿者招募、志愿者培训、志愿者服务的开展、志愿者评估、志愿者表彰等闭环管理的志愿者精神传播的一个开始和规范化运作,从而凝聚了一大批既热心公益,又富于奉献精神的志愿者,构建起了团体发展具有强大支撑作用的志愿者队伍,更为倡导社会共治、市民参与的社会现代管理模式提供了样板。

(二)社区服务策略系统化

2000年开始,面对社会、政府、民众对基督教三个字的敏感,团体提出了用无形的十字架见证上帝的大爱的策略,通过建立华爱社区服务管理中心的组织形式,提高服务质量,创建服务品牌,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在推动社会发展中强调的是团体的理念延伸,而不是团体本身。并逐渐在服务的过程中探索出倡导性与传统性相结合,服务性与参与性相结合,阶段性与长效性相结合,地域性与国际性相结合的社区服务原则,使团体有了一个更新的规划,有序地推动了团体不断向前发展。

“无形的十字架”让团体既坚守了基督教的价值理念,保证了团体彰显爱心的信仰本色,同时面对社会各界对基督教作为非主流话语的文化传统的敏感,又进行了有效的“脱敏”处理,为团体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而追求团体理念延伸,而非团体本身显现的价值定位,大大地解放了横亘在团体发展中的使命追求的困枷,这种对理念延伸的执著,推动着团体快速地与时代同步发展,赢得了社会、政府对团体的认同和褒奖。

在整个社区服务项目设定和供给的过程中,团体探索的社区服务原则的“四个结合”,既回应了社区市民的基本需求,也融入了团体的服务理念。在“坚持倡导性与传统性相结合”中,所谓传统性,主要是指那些广大市民喜闻乐见的服务项目,能够满足人们最基本的对健康的社会文化的需求;所谓倡导性,主要是指在依据市民实际需求的基础上,以政府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指标为依据而创造出来的新服务项目,而不是单纯满足最基本的需要,更不能依赖以往的工作经验重复性地照搬和拷贝成熟的服务项目,而是真正寓教于服务之中的新的公共产品,提高社区市民对高雅、健康生活的追求能力。在“坚持服务性与参与性相结合”中,团体坚持为不同的社区市民提供多元化服务,提供符合各自需求的公共服务产品 ,在对象上以为目标,真正提供市民需要的服务。在提供必要的社会公共服务的同时,也同样需要激活全体市民参与的积极性。这种参与,不仅仅是要参与到更贴近他们需要的、更喜闻乐见的服务产品的创造过程中,同时,也要参与到对这些公共服务产品的定位上来。让他们为自己提供具有导向性的健康、文明的公共服务产品,并在这一过程中自觉自愿地肩负起引领社区文明新风尚的使命,增强社会责任。在坚持地域性与国际性相结合”中,团体面对急速发展的时代潮流,各种社区服务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势,在开展社区服务过程中,更要放眼全球,用丰富多彩的项目打造其国际化城市的形象。因此,在设定服务项目时,既要有区域性的特色,还要契合世界性的潮流,以开阔的视野来开展社会服务。在“坚持阶段性与长效性相结合”中,团体在满足市民服务需求的基础上,按照逐步推进的原则,不是一味地固定服务项目,而是用发展的思维,注重服务项目的长效的运作,跟随着时代的步伐来确定符合不同时代的发展目标。使社区服务不仅围绕着自身的需要而完善,还应随着社会的变化重新确定不同的发展主题,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发展中再创新。

在以上系统性、综合性思考和探索的基础上,上海基督教青年会的各项社区服务逐渐确定了专业化发展的方向,逐渐营造起了团体特有的“这里有你施展才华的舞台,这里有你谈心交友的空间,这里有你学习进步的园地”社区参与的氛围,构建起了“家外之家”的社区共同体的自助互助体系。从原来的一个服务会所,逐渐扩展到十几个服务中心;从原来单一的服务领域,逐渐扩展到十余个不同的服务前沿;从原来每年服务的几万人次,逐渐扩大到每年服务的二百五十余万人次;从十余位专职同工队伍,逐渐壮大到二百五十多位同工的专业团队;从百多位志愿者的参与,成长为近千名志愿者长期服务团体发展的志愿者服务体系。这些都承载着团体在参与社会发展、社会服务方面的点滴积累和进步。

(三)多元化的服务事工方略

随着上海基督教青年会服务事工领域的不断扩展,在每个细分的领域如何做到更加契合青年会运动的本旨,如何做到更加的专业化运作,也一直是团体在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在幼儿早期教育领域,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借鉴海内外经验,以“阳光、独立、自信、健康、喜乐”为主题,构建起重在打造幼儿品格教育、亲子共育的幼儿教育成长体系,团体的早期教育中心、托育园在这一成长体系的指导下,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幼儿和家庭的和美成长。更是在儿童成长期开启了品格塑造的窗口,让独生子女儿童懂得分享,了解伙伴,增加自信和感恩。

在儿童青少年服务领域,上海基督教青年会紧紧围绕“明日领袖,今日养成” 的主题,把儿童青少年的领袖精神,服务精神的引导和训练作为重点,构建起了儿童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家庭和学校之外的社区新天地,团体每年的寒托班、暑托班、晚托班主题夏令营注入关注品格教育,践行能力培养,都成为了儿童青少年品格养成最好的训练营,持续了十余年之久的千牵手青少年志愿者培训项目及关注大学生志愿者成长的“Y-LINK”项目,让两千余名大学生志愿者成为了明日领袖,今日养成的见证者。

在长者服务领域,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坚持“在运动中延长生命,在运动中提高生命质量”的养老理念,倡导长者在运动中找到养老的乐趣。随着上海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整个养老行业发展的良莠不齐,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又探索出了“小规模、多功能、家门口”融通式养老直通车的服务模式,倡导开放式的、精神养老、文化养老新风尚。团体的两个敬老院、四所长者日托中心及其二十余个社区长者服务项目都很好地诠释了这些养老服务的新理念,让长者在团体的服务中慢慢老去,在团体的服务中快乐老去。

在特殊群体服务领域,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助力这个群体“赋能增能,回归社区”,在医疗服务之外,重点关注这个群体的能力提升及其家庭支持系统的构建,倡导这个特殊群体与社会其他群体的正常互动和对这一群体的接纳。团体多年来开展的聋哑儿童增能项目,精神病康复患者回归社区项目,自闭症儿童训练及其家庭支持项目等都把特殊群体的赋能增能作为首位,使追求专业化能力的提升成为了团体的一个明确的目标,并在服务中不断提升和强化。

三、教会与社会之间的桥梁再塑

进入新世纪,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开始注重“让青年会走近教会,让教会走进青年会”的观念和形式的“转化”,加大了与教会的互动力度。中国基督教丁光训主教在2000年访问了上海基督教青年会的社区服务后感慨地提出这也是基督教,确定了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在社会服务中用爱心传递,传递爱心的形式传播上帝就是爱。把基督教的信仰内化在充满爱的服务中,坚守信仰、实践信仰,见证信仰,让团体承担的教会与社会的沟通桥梁的作用更加凸显。

秉承这一服务发展的思考,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在社会服务开展中十分注重教会的年轻志愿者的动员和参与,在团体开展的“雏鹰展翅”外来务工子女健康教育项目中,在都江堰的“心灵家园与社区家园重建”灾后重建服务行动中,在内蒙古阿拉善环保教育项目中,在关爱自闭症儿童的倡导宣传服务中,都闪现着上海各个教会年轻志愿者的身影。这些年轻的基督徒,在参与社会服务中更加感受到“活出基督”的意义和收获,此外,教会每年还筹集各方的爱心资金来资助上海基督教青年会的各项服务事工。上海基督教青年会不定期的邀请教会的年轻牧师为团体的同工举办基督教信仰文化分享讲座,增加团体同工对基督教价值观的了解和认同,从而增加了青年会与教会之间的合作联系与互动。让教会成为了团体坚强的后盾和支持者,让团体成为了教会实践信仰的福地。


四、贯通海内海外,与社会及时代同行

2004年以来,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开始提出开放的心态,合作的姿态、时尚的状态发展取向,为团体的发展开了新篇。团体坚持在所有的社会服务中,以开放的心态,坚守使命,开放自我,接纳所有成功的经验,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服务;以合作的姿态与政府、企业、基金会、海内外基督教青年会、其他团体合作,以清晰的理念,共同参与为推动社会有序发展的服务;以时尚的状态,与时代同步、与社会同行,以专业的方法,开展引领性、倡导性的服务,用充满爱的服务彰显信仰,奉献社会;追求用生命影响生命,用生命改变生命的目标。

基于开放、合作、时尚的格局与取向,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历年来与二十余个社区街道及委办局的单位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和委托关系,把社会服务的网络延伸到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需要关注的角落。通过不断提升信息传播的专业化表达能力,从团体网站到微博叙事,再到微信公众平台的正能量传播及其视频号的信息播报,团体坚持踏着时代的脉搏和社会的主流,向海内外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上海故事和展现团体发展的每一个瞬间,得到了世界青年会的认同。团体每一位成员在这个过程中都期待着每一次超越自我,奉献社会。

团体立足于广泛的海外联络性,在恢复活动初期就设定为“对外展示的窗口”的海外交流交往功能,让海外的社会组织和青年会组织可以籍着团体这个窗口,了解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和城市发展的思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上海基督教青年会用自身的服务和形象重塑,又设定了对外开放展示的平台功能,让海外的友人看到了平常百姓的社区生活,体会到了社区治理的平台效应,看到了一个真实发展的中国和上海。进入新世纪以来,上海基督教青年会的对外交往越来越呈现出民间人文交流大使功能,让海外友人通过这一沟通交流平台,来传递不同国家和地区人民之间的真情沟通和有效互动,在讲好中国故事中,展示一个全面发展的中国。

在这一逐步推进的海外交流过程中,团体与海内外的二十余个友好基督教青年会及其社会服务机构建立起了常态化的伙伴关系,并在交流互动中加固了海外人文交流有内容、有目标项目化交流的形式。构建起了“双边”及“多边”的友好青年会交流的管道。于是让美国盐湖城杨明翰大学的青少年为上海的青少年带来了艺术的熏陶;让美国议会助手代表团走进了团体运营的社区中心,亲身体验社区治理过程中的市民参与;团体向德国汉堡市长代表团讲述了上海社会发展及其特殊群体服务的动人故事;在香港九七回归前及之后,组织了一批又一批的香港大学生来内地考察实习,增加对祖国的了解和认同及其归属感;在“向下沉,向南移”的台湾地区的青少年交流中,增加两岸人民及其青少年的了解和友谊。三十多年来,在光州-横滨-上海三城市青年会联络会议上共同探讨伙伴青年会的交流与合作;在东北亚大都市青年会网络会议上,推动东北亚青少年和平教育;在世界大都市青年会网络总干事大会上展示团体的思考与发展,并于2018年首次将世界大都市青年会网络总干事大会引入中国,在上海成功举办会议,不断刷新着团体在海外交流过程中的纪录,创造了一个个新的辉煌。

五、拥抱城市,融入城市的服务拓展

2011年以来,上海基督教青年会面对城市发展中的各种危机,提出了安全意识前置的要求,开始围绕安全城市建设这一主题,拓展安全城市教育、安全社区服务、安全生活指导的系列服务。在城市安全教育中注重提高市民参与城市安全建设,从身边做起,关心身边的每件事,关心城市发展,提高社会责任,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参与社区大家庭建设;在社区安全服务中以骗、假不留防灾自救等为主要内容,提高市民在社区中的判别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对老年群体、青少年群体提供形式多样的服务;在生活安全指导中,开拓与相关团体合作,针对现代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糖尿病”、“心血管”、“老年人群防跌倒”等影响人的生命质量和社会关注的问题,开拓团体新的服务领域,并与专业机构共同研究既有本土化又有全球性的服务内容,形成新的服务品牌。对于“精神康复”、“自闭症康复”的服务项目从安全城市运行的角度继续开展探索性服务。团体积极创新“养老”、“送终”的服务,在养老服务中倡导活出生命的质量和精彩,在“送终”服务中鼓励被服务者坦然面对生命的终结。通过“生命教育”,纾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死亡的忌讳,让每一位长者直面人生的终结。在服务中把“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美好植入到每一个人的内心,为积极的人生观教育建立了系统的服务内容。

尤其是在2020年新年伊始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服务中,团体将三个安全的服务主线贯穿始终,无论是社区一线的疫情防控参与,还是关爱医护家属群体及其复工复产,促进经济发展的具体而微的服务跟进,都把团体的使命追求与这个城市紧紧联系在一起,与上海这座城市同呼吸,共命运,与上海这座城市的人民手牵手,心连心,齐心协力共创美好的生活。

站在2020年的新起点上,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已初步形成了以青年会运动链接海内外,以社区服务拓展社会参与,以基金会运作整合资源的品牌化社会治理参与新格局。回望团体恢复活动四十年来走过的路,团体一直葆有初心,一直在使命更新,一直以新生的力量稳健地走好每一步发展之路。这是团体继承传统,开拓创新的一脉相承的行动,这是团体厚德载物,奋发向前的一致自觉。上海基督教青年会以一个运动体特有的活力和激情,一直向着新的标杆直跑。